21赞

回复

收藏

海关总署取消水产品、腌制肉产品等多类食品检疫审批!为什么取消?是否安全?

新闻 新闻 571人阅读 | 11-18   点评   回复  + 发帖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w2.jpg


2024 年 11 月 12 日,海关总署发布的一则公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畜牧业、食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广大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强烈震动。

公告宣布对供人类食用的腌制肉产品、肠衣、乳品、水产品、燕窝不再实施检疫审批管理。
w3.jpg


这一政策调整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要取消检疫审批?取消后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这些问题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政策调整的背景及意义

(一)贸易便利化的 “绿色通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贸易便利化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此次海关总署对水产品、腌制肉产品等多类食品取消检疫审批管理,无疑为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开辟了一条崭新的 “绿色通道”。

在此之前,企业在从事这些特定食品的进出口业务时,面临着繁琐的检疫审批手续。

从申请到审批通过,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

以一家中型水产品进出口企业为例,过去为了获得检疫审批,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准备各类文件资料,包括产品的来源证明、生产过程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这些文件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要求严格,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审批延迟。

同时,企业还需要支付一定的申请费用和检测费用,增加了贸易成本。

如今,审批环节的精简,大幅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

货物可以更快地从境外生产地运输到国内市场,提高了产品的响应速度。

例如,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检疫审批流程,现在可能在几天内就可以完成通关手续。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是此次政策调整的一大亮点。取消检疫审批后,企业无需再支付额外的审批费用,节省了一笔可观的开支。

同时,由于通关时间缩短,货物在物流、仓储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也相应减少。

以腌制肉产品为例,减少在港口的停留时间,就可以降低仓储费用和货物损耗风险。

这为企业拓展海外版图、参与国际竞争注入了强劲动力,有力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二)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障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食品安全。虽然检疫审批放宽,但进口食品的要求依然严格。

所有进口食品必须来自经过评估审查的国家或地区,且由已获得海关总署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并符合检验检疫要求。

海关系统始终遵照食品安全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要求,对进口食品实施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全链条监管。

从源头上严防,强化对进口来源国家(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估审查,将官方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通过签署检验检疫协议、境外生产企业注册、进出口商备案、卫生证书等方式落到实处。

在过程中严管,通过口岸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强化检测等多种手段,将不合格食品拒之国门之外。

例如,海关在口岸对进口水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外观检查、抽样检测等环节。

对于发现问题的产品,立即采取封存、退运等措施,确保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防风险时严控,严守进口后的 “最后一公里”,通过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与国内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精准处置问题食品和企业,实现对进口食品安全的全链条闭环监管。

为什么可以取消这些产品的检疫审批管理?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产业链、供应链,要实现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都要靠体系。

同样,官方的食品安全监管、动植物卫生监管,也要讲体系。

进口食品供应链包括:种植 / 养殖、屠宰 / 加工、储存、运输、通关、流通等。

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有中国海关的监管、都落实了各环节主体的责任(如境外生产企业、国外官方主管部门)——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进口食品的监管链、责任链。

比如:在境外生产企业环节,目前已经把所有境外生产企业纳入注册管理,进一步夯实了监管链、织密了监管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一些制度,对于部分产品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必要了,可以考虑取消了。

以水产品为例,2023 年中国进口水产品 500 万吨、1300 亿元,其中原来需要检疫审批的养殖水产品(如南美白虾、黑虎虾、三文鱼等)占一定的比重,总量相当可观。

取消养殖水产品的检疫审批后,直接促进这些大宗产品的进口贸易。

另外,原来水产品进口企业在申请、管理检疫许可证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此次调整后也可以得到释放,从而给企业带来效益。

充分体现了海关智慧监管。

海关部门着力推进的智慧海关的目标是实现 “无感通关、智能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此次取消部分产品检疫审批也充分体现了智慧海关的成果。因为提高了智慧监管水平,才能做出此次调整。

既 “无事不扰”,非必要不 “惊动” 企业;也 “无处不在”,严密监管。

比如:检疫审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前审核产品是否来自有资质的出口国、境外生产企业,产品是否在准入清单中。

而如今海关的 “自动逻辑检控” 就可以自动审核上述要素,所以就不再需要专门检疫审批了。

取消审批对贸易便利化的具体影响

(一)简化贸易流程

取消水产品、腌制肉产品等多类食品检疫审批,大大简化了贸易流程。

以往,企业在进行这些食品的进出口贸易时,需要经过繁琐的检疫审批程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取消审批后,企业可以更加快速地开展贸易活动,提高了贸易效率。

例如,企业可以更快地安排货物的运输和销售,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一家进口水产品企业为例,在取消检疫审批前,企业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申请材料,等待审批结果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

这期间,货物无法及时通关,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机会的流失,还需要承担额外的仓储费用。

取消审批后,企业可以直接安排货物运输,货物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降低贸易成本

检疫审批程序通常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申请费用、检测费用等。

取消审批后,企业可以节省这些费用,降低了贸易成本。

同时,由于贸易流程的简化,企业还可以减少在物流、仓储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例如,货物可以更快地通过海关,减少了在港口的停留时间,降低了仓储费用。

以一家腌制肉产品进口企业为例,在取消检疫审批前,企业每年需要支付数十万元的检疫审批费用。

取消审批后,这些费用可以节省下来,用于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

此外,由于货物通关速度加快,企业可以减少在物流和仓储方面的成本支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促进贸易创新

在过去,由于检疫审批的限制,企业在开展贸易活动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束缚。

取消审批后,企业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新的贸易模式和业务领域,推动贸易创新。

例如,企业可以尝试开展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

以一家乳品进口企业为例,在取消检疫审批前,企业主要通过传统的贸易渠道进行销售。

取消审批后,企业可以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取消审批后如何确保消费者舌尖安全?

(一)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市场上水产品、腌制肉产品等食品的抽检力度,确保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例如,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严厉查处,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安全。

监管部门可以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食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食品。

同时,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例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购制度,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防止食品受到污染;建立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确保出厂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例如,定期组织员工参加食品安全培训,让员工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食品的质量安全。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查看食品的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和来源不明的食品。

同时,消费者还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如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

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例如,关注食品安全新闻和信息,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和技巧;参加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自己的食品安全经验和心得,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争议与担忧

尽管海关总署在政策调整中强调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和保障消费者舌尖安全的决心,但这一政策调整仍然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一)贸易便利化与食品安全的平衡

一方面,取消检疫审批确实为企业带来了贸易便利化的好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担心这一举措是否会降低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毕竟,检疫审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进口食品进行提前筛选和把关,取消审批后,是否能够确保所有进口食品都符合安全标准呢?

有人认为,海关总署在取消检疫审批的同时,应该加强其他监管手段的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例如,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等。

同时,也有人认为,企业应该更加自觉地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安全。

(二)监管体系的有效性

虽然海关总署表示已经建立了全链条监管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群众 “餐桌上的安全”。

但仍有人对监管体系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例如,在进口食品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监管部门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食品?监管体系是否能够覆盖到所有的进口食品?

此外,还有人担心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否能够顺畅进行。海关总署表示将加强与国内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精准处置问题食品和企业。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信息共享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协作的效果。

(三)企业的自律性

取消检疫审批后,企业在进口食品过程中的自律性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担心,一些企业可能会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进口一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自律性,确保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

总结与展望

海关总署取消水产品、腌制肉产品等多类食品检疫审批,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调整。

这一举措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贸易便利化的角度来看,取消审批简化了贸易流程,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贸易创新,为企业开展贸易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虽然检疫审批放宽,但海关总署通过建立全链条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等多种措施,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然而,这一政策调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担忧。在贸易便利化与食品安全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如何保障?企业的自律性如何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海关总署取消水产品、腌制肉产品等多类食品检疫审批,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政策调整。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监管措施,确保在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内容来源:海关发布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分享到: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