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收藏

院士养猪——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新闻 新闻 42人阅读 | 01-08   点评   回复  + 发帖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w1.jpg


w2.jpg


炖排骨、红烧肉、酱猪蹄、小炒肉

……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如果说食材也有“江湖”,那么猪肉绝对妥妥占据着肉食领域的C位。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从几十年前“过年才能吃上肉”,到后来的“吃肉自由”,再到现在追求的吃风味、吃美味。

w3.jpg


“二师兄”的成长经历,早已实现华丽转身。为此,有一位科学家一干就是40多年,他就是今天《大国院士》的主角被称为“养猪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1

院士养的猪有多特殊?

w4.jpg


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先民便开始饲养家畜,猪便是“六畜”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下,中国人养猪长期采用“有什么就喂什么”的方式,导致猪“吃得多,长得少、长得慢”。

w5.jpg


如今,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也让养猪充满了“科技范儿”。比如,猪脸识别让每只小猪在“猪海”中都能被精准追踪。

w6.jpg


机器人称重,让小猪的体重“一目了然”。对此,印遇龙自豪地表示“现在我国智能化养猪的水平人工智能、生物防控、养殖规模、出栏率都是世界领先的。”

2

养了40多年猪最难的是什么?

w7.jpg


已经做了一辈子“猪文章”的印遇龙,一开始却是从植物学跨界而来。大学期间学习杂交水稻育种专业的他,刚一毕业被分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他本想继续从事水稻栽培或者植物育种工作。

w8.jpg


但因当时中国生猪养殖科研水平低,“农民只知道养猪但是不知道怎么养好猪”。他便听从所里老师建议,一头扎进了“猪世界”。

从那以后,他带着团队穿梭于无数个猪圈猪栏,做着又脏又累的科研。

w9.jpg


他既研究猪饲料,也研究猪粪便,不断提高着中国生猪养殖国际竞争力。然而,尽管与猪打了40多年交道。现在的印遇龙再一次面临科研上的“转型”。面对长期以来,成本低、生长快的瘦肉型洋猪。

在我国推广普及,而本土猪比如宁乡花猪等土品种,因为吃得多、长得慢,渐渐受到养殖户“冷落”的情况。

w10.jpg


为了保护本地猪种资源,他和他的团队现在几乎住到了猪舍里,进行选种育种。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但是我们要迎难而上这也是国家需求”。

3

从百姓餐桌到实验室养猪开辟了新赛道

w11.jpg


如今的小猪,用途可谓非常广泛。科学家们可以用刚生下来的仔猪,去测母乳和配方奶粉的营养价值,还可以用猪血生产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物材料。此外,“由于猪的心脏、肾脏、肺跟人的非常相似,通过我们的基因改造,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猪还能作为器官移植很好的来源”。

w12.jpg


在印遇龙眼中,养猪是天大的事。因为这不仅关乎老百姓的“餐桌”,更关乎这条产业链上的农民。

能否在这条赛道上拥有更好的前景?

在印遇龙未来的计划里,能够实现一猪多用,让猪的产业越来越大,是他和团队正在努力的方向。

w13.jpg


(来源:新华社、新华访谈)

热点回顾


中国香港发现“非瘟”?11月全球“非瘟”疫情发生361起!疫苗何时才能上市?

盘点丨我国生猪育种基础强大,4年10个新品种(配套系)

散养户改当代养户、成为猪企员工!未来的养殖模式将有大变化?专家:散户仍有一席之地

非洲猪瘟冲击下,生猪产业发生了诸多变局,中小养猪户转型与复产的出路在哪里?

🔘关注《中国猪业》视频号🔘

☑ get更多生猪行业资讯 ☑


戳上图卡片
w14.jpg

关注我们

文末说句正事

亲爱的读者们,由于微信平台算法改版,公号内容将不再以时间排序展示,不星标《中国猪业》公众号,会错过每日猪业资讯!

w15.jpg


w16.jpg



分享到: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699 积分
117 主题
+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