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养殖业者大量亏损,是育种、饲料还是病害问题?
|
陈昌福有话说我们最近对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部分水产养殖区域,从事黄颡鱼养殖的水产养殖业者完成的养殖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证明了,在过去几年内从黄颡鱼养殖业中获得养殖赢利者只是极少数人,而大多数黄颡鱼养殖业者均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大幅度亏损经营的状态。
分析黄颡鱼养殖业者亏损的原因时,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黄颡鱼养殖业者难以获得优质黄颡鱼苗种、没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和不能科学地防控黄颡鱼的各种病害,因而导致了大多数黄颡鱼养殖者陷入到亏损经营的状态。
解决水产养殖业中的育种问题,确保向水产养殖业者提供优质水产动物种苗、解决水产养殖动物饲料问题,保证水产养殖动物能摄取到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技术问题,帮助水产养殖业者实施科学诊治水产养殖动物的各种疾病,不仅是帮助水产养殖业者从水产养殖产业中获取利润的需要,也是我国水产养殖科学工作者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应该如何看待黄颡鱼养殖业者大量亏损的现象?
摘要:本文内容是报告我们对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部分水产养殖区域,从事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的水产养殖业者完成的养殖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过去几年内能在黄颡鱼养殖业中获得养殖赢利者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黄颡鱼养殖业者均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亏损经营的状态。分析黄颡鱼养殖业者难以获利的原因,主要是存在于养殖黄颡鱼育种、饲料和病害等三个方面。结论是从事现代水产养殖业的经营者,水产养殖业者只有将苗种、饲料和病害等三个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才有可能从水产养殖业中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黄颡鱼;育种;饲料;病害
最近几年来,因为我国大宗水产养殖动物产品的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已经给我国各地水产养殖养殖者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部分水产养殖业者为了获取较好的水产养殖经济效益,被迫转向一些所谓的“名特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因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本身具有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无肌间细刺,是历来就受到我国广大水产品消费者青睐的一种优质食用鱼。
也可能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黄颡鱼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的缘故,吸引到一些水产养殖业者开始转向黄颡鱼的养殖,导致一时间黄颡鱼成为了我国众多水产养殖对象中的“新贵”。
然而,水产养殖业毕竟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水产动物养殖业的成败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说话的。根据我们最近对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部分水产养殖区域,从事黄颡鱼养殖的水产养殖业者完成的养殖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过去几年内能在黄颡鱼养殖业中获得养殖赢利者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黄颡鱼养殖业者均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亏损经营的状态。对导致黄颡鱼养殖业者出现亏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后,认为主要是因为黄颡鱼养殖业中尚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养殖黄颡鱼的种质太差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虽然推出了几个黄颡鱼新品种,譬如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2011年初经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为水产新品种的“全雄1号”黄颡鱼。据相关资料介绍,“全雄1号”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的特点,鱼种养殖阶段生长速度比普通黄颡鱼提高19.0%以上,成鱼养殖阶段比普通黄颡鱼提高43.5%~56.8%,产量平均提高45.5%,而且适宜于在全国淡水水域內养殖。
又譬如,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团队,利用从长江流域梁子湖的黄颡鱼野生群体,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野生群体作为选育亲本,通过杂交技术培育成功的“黄优1号”黄颡鱼。据相关资料介绍,“黄优1号”杂交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快,一龄鱼的体重较普通黄颡鱼重29.39%~32.72%;成活率高,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苗种培育阶段的存活率,相比普通黄颡鱼提高了30.04%~31.39%。
遗憾的是,在我国各地实际养殖的黄颡鱼苗种中,上述种质优良的黄颡鱼所占比例是非常低的。这是因为无论是所谓的“全雄1号”还是“黄优1号”黄颡鱼,其黄颡鱼的育种团队向社会提供的技术,不过是一套能生产出“全雄1号”或者“黄优1号”的黄颡鱼育种方案而已,而优质黄颡鱼种苗的生产,是需要在具有相关生产条件和技术人员的黄颡鱼苗种繁育场完成的。而我国具备能繁育优质黄颡鱼苗种的繁殖场太少,养殖黄颡鱼中的大量(有人估计至少占80.0%以上)苗种,都是由黄颡鱼养殖业者自行繁殖的。因此,现在我国黄颡鱼苗种的繁育机构与生产条件,是很难确保养殖黄颡鱼苗种的具有优良品质的。
因为缺乏优质黄颡鱼苗种,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诸如对饵料利用率低、生长速度缓慢、机体免疫力低下和各种疾病频发的问题,最终导致黄颡鱼养殖业者获得的经济效益很差,也就是不难理解的问题了。
2.养殖黄颡鱼饲料质量低劣
众所周知,黄颡鱼属于肉食性鱼类。毫无疑问,养殖黄颡鱼对其饲料中包括动物蛋白质在內的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都是比较高的。正如日本国鱼类营养学研究者示野贞夫教授所说“饵は万病の本(饵料乃万病之源)”,在我国不少地方的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导致大量死亡已经是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即说明至少在不少黄颡鱼养殖区,黄颡鱼饲料质量是低劣的,而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条件下,饲料质量低劣与养殖黄颡鱼疾病高发是存在直接关系的。
图1养殖黄颡鱼因“越冬综合征”大量死亡的情景(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最近几年对养殖鱼类“越冬综合征”发生原因调查过程中,观察到因为“越冬综合征”大量死亡的养殖黄颡鱼病例也是比较多见的(图1)。这种于越冬后初春时节发生的黄颡鱼大量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华中地区的一些黄颡鱼养殖区域。我们对越冬黄颡鱼发生“越冬综合征”而大量死亡的原因推测是,由于养殖黄颡鱼在进入水温较低的冬季后,其摄食量会大幅度地减少甚至“停止”摄食。
因此,在漫长的越冬期间,养殖黄颡鱼主要依靠在进入越冬期前摄取的饲料,转化储存在其体内的营养与能量物质维持其越冬期间正常地生存。如果进入越冬前的养殖黄颡鱼摄取了质量低劣的饲料,就会直接关系到越冬黄颡鱼在越冬期间的营养与能量储存是否能充分满足其营养与能量消耗需求,这对于已经进入越冬期的黄颡鱼健康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到越冬后的初春时节,之所以有大量越冬黄颡鱼,会因为所谓“越冬综合征”而出现暴发性地死亡,是与养殖黄颡鱼在进入越冬前摄取饲料的营养元素不平衡或严重缺乏,即饲料品质低劣是存在密切关系的。
由于养殖黄颡鱼摄食的饲料质量低劣,不仅直接导致养殖黄颡鱼生长速度缓慢,对饲料利用效率低,而且会引起养殖黄颡鱼抗病力差,在养殖过程中疾病多发且死亡率高。因此,黄颡鱼的养殖业者就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了。
3.养殖黄颡鱼疾病多且难以控制
迄今为止,我国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工作者已经先后从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到了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迟缓爱德华菌(E. tai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和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等10多种致病性细菌病。
已经有研究者证明,在我国浙江省湖州地区大面积发生养殖黄颡鱼病害,是由一种黄颡鱼小RNA病毒(YCPrV)引起的。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刘文枝等(2022)的研究报告称,在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鉴定到了一种属于于小RNA病毒目、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黄颡鱼杯状病毒(Yellow catfish calicivirus,YcCV)。
还有人从患病黄颡鱼鳃等器官上,检查到了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车轮虫(Trichodina spp.)和指环虫(Dactylogyrus spp.)等多种能危害黄颡鱼的寄生虫。
根据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实验室条件,在协助各地黄颡鱼养殖业者诊治黄颡鱼各类病害的经验,对于黄颡鱼细菌性疾病以及各种寄生虫病,只要是针对相应的致病性生物,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完成适宜药物的选择后,指导黄颡鱼养殖业者做到科学筛选水产用兽药和实施精准用药,就可以实现药物的有效治疗。对于黄颡鱼的病毒性疾病,虽然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我们完成的免疫预防试验结果已经证明,将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酵母细胞壁,作为定量添加在黄颡鱼饲料中的免疫调节剂,对养殖黄颡鱼投喂一段时间后,通过免疫调节养殖黄颡鱼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就能有效地预防危害养殖黄颡鱼的病毒性疾病发生。
不幸的是,各地黄颡鱼养殖业者也许是受实验条件或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做到准确诊断黄颡鱼的疾病、没有条件筛选适宜的水产用药物和难以做到精准用药的缘故,当养殖黄颡鱼疾病发生后,只能听信当地一些“神医”的忽悠,盲目而滥用水产用兽药。结果当然是导致养殖黄颡鱼的病害越来越难以治疗。由于多种危害养殖黄颡鱼的疾病的发生与六运行,导致各地养殖黄颡鱼频繁出现爆发性死亡(图2)。
图2示养殖黄颡鱼因各种疾病暴发而大量死亡的状况
4.结语
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们大都明白:育种、饲料和病害等三个问题,就是水产养殖业中的三块“硬骨头”。从事现代水产养殖业的经营时,水产养殖业者只有将这三个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才有可能从水产养殖业中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黄颡鱼养殖业者之所以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主要是因为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尚缺乏种质优良的黄颡鱼苗种,没有营养全面、质量可靠的饲料,缺乏科学防控各种疾病的条件与方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