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元/斤的“吉祥鱼”!陈傅晓:这条鱼曾挽救了许多水产人的生计!
石斑鱼,我国的四大海水鱼之一,海南省“三鱼一螺一虾”中的“老大”,是节假日、喜事酒桌上离不开的一道重头菜,也是无数养户们的“钱袋子”。为了解决石斑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海南省成立了全国首个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即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石斑鱼体系”)。东星斑
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红火,这种改善不仅在经济数据上有所体现,更直观地反映在了餐桌上。比如,色泽火红、寓意喜庆的东星斑,在各类宴席中出场率极高,备受食客青睐。“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石斑鱼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傅晓在访谈中生动地介绍道。
海南省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全省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超过90%。与此同时,消费市场热度不减,这条鱼的价格节节攀高。今年中秋节前,由于成品鱼生产进程后延,收鱼中介一度喊价一斤180元(1.3斤以上规格)。
如今,东星斑的规模化养殖,为众多水产从业者带来生机。值得一提的是,这离不开一群科研人员的上下求索。早在2009年,陈傅晓便勇担“先行者”的角色。他带领团队在海南开展东星斑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为工厂化养殖东星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水产行业陷入低谷的时期,这条鱼曾挽救了许多水产人的生计。”陈傅晓感慨地说道。
东星斑养殖为当地渔农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品种迭代迅速、养殖难度日益增加,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不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这个产业的命运。为此,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团与陈傅晓以及岗位科学家符书源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双方就如何推动石斑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陈傅晓(右一),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符书源(左一),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侥幸心理最致命“躲台风”而非“抗台风”
今年,超强台风“摩羯”肆虐海南岛,给当地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十年一遇的自然冲击。石斑鱼体系积极响应,提前作出工作部署,赶在台风登陆前开展石斑鱼防台风技术服务指导,为石斑鱼养殖户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石斑鱼体系专家实地指导养殖户科学应对台风天气对石斑鱼养殖的影响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请问本次超强台风是否对海南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呢?
陈傅晓:“摩羯”台风对文昌市翁田区的破坏较为严重,但就整个海南省石斑鱼产业而言,其影响并未达到“伤筋动骨”。实际上,台风的登陆地点并非石斑鱼的最主要的养殖区域。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石斑鱼体系提前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赶在台风登陆之前,就开展了防台风技术服务指导,并强调了三项关键措施:加固养殖设施并拆除可能增加风险的篷布;适时减量投喂或停喂;做好增氧设备的维护,检查电缆、增氧机等设备归置是否妥当。遗憾的是,仍有少数养殖户心存侥幸,最终不得不从头开始。与此同时,体系也持续开展灾后救助和生产恢复工作。
农业向来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海岛地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水资源优势,但同样难以避免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侵袭。每当季节来临,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台风,我们只能选择“躲台风”,而非盲目“抗台风”。
赋予文化内涵东星斑市场热度不减
据笔者走访调研,技术高超的大神,甚至能将成本把控到50至60元/斤。当然,养殖东星斑绝非易事,缺乏技术加持的养殖户容易成为“炮灰”。与此同时,当前的高位收购价格能否持续,是所有养殖者最为关切的问题。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1998年,您就开始参与石斑鱼研究工作,从台湾引进青斑到海南进行标粗。您的团队也是国内第一个开展东星斑育苗、养成、亲本选育以及制定全产业标准的团队。请问近期是否有新研究的成果呢?
陈傅晓: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目前,海南正在推进“三鱼一螺一虾”热带种苗产业发展,即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对虾和东风螺。而东星斑学名是豹纹鳃棘鲈,属于石斑鱼中的一种。2009年起,我们在海南研究东星斑,历经十余年,在生物饵料、水质、亲鱼基因等领域取得进展,促进了海南的东星斑产业的蓬勃发展。
但目前来看海南东星斑的育种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还面临病害、养殖技术等挑战和瓶颈。开展东星斑良种选育工作,加速育种进程、进行良种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我们主导的“东星斑人工家系构建”项目完成验收。经过3年试验,我们成功建立了亲子鉴定技术,并建立了陆基人工繁殖、小水体人工育苗技术。在2022年构建混合家系17个,平均体重1.72 kg,筛选并鉴定全同胞家系3个,平均体重1.68 kg。今年,新构建混合家系4个,平均全长10.2 cm。
现场验收环节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东星斑能维持现在这么高的价格,是出自什么原因呢?
陈傅晓: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对虾的存活率下降,加之市场行情不佳,养殖户的盈利变得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东星斑的养殖优势逐渐显现,吸引了许多原本养殖对虾、东风螺以及其他斑类的养殖户转行养殖东星斑。
在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中,食材的选择往往深受情感与习俗的影响。东星斑因其鲜艳如火的颜色,容易被食客与团圆、喜庆等美好意象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为其注入文化传统与民俗内涵,以提升其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去年,著名导演宁浩还特意为东星斑拍摄了一部短片《阳光的鱼》,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这种鱼类的独特魅力。
《阳光的鱼》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如今东星斑养殖热度越来越大,请问您怎么看?
陈傅晓:当前,东星斑价格处于高位,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众多个体养殖户也争相涉足此领域,这正是我目前深感忧虑之处。在没有足够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这种过热现象只会带来极大的破坏。
此外,我认为,任何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无法保持优势。东星斑养殖有技术难点。同时,育苗、养成极其考究手法和环境,是确确实实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价值的行业。因此,我认为需要降降温。
存活率下降种质改良势在必行
养殖户尤为关心这条鱼的现在与未来,尤其是当前其他斑类(珍珠斑、金虎斑、蓝瓜子斑等)遭遇价格“滑铁卢”,且养殖户纷纷抱怨成活率大幅下降的情境下。记者记忆犹新的是,一些养殖户曾提及,珍珠斑在初推市场时,轻易就能达到80%或90%的成活率。而今,能达到50%的存活率就已属难得。情况真的如此严峻吗?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陈傅晓在东星斑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服务指导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许多珍珠斑养殖户反映,存活率普遍比以往下降,请问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符书源:珍珠斑(学名虎龙杂交斑,由老虎斑为母本与龙趸斑为父本杂交而成)养殖存活率的下降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种质退化问题。此外,由于规模化养殖已历经十余年,长期的环境压力导致环境产生反作用,病害种类也随之增多,进而导致危机四伏。
目前,石斑鱼的种质繁育,依赖通过养殖群体来筛选亲本。特别是母本老虎斑,其依赖野生种源,而随着自贸岛建设的推进,老虎斑野生亲本或者人工培育的种子资源获取渠道将更加优化。为此,我们提议建立动植物中转基地,但遗憾的是,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推进速度缓慢。
面对种质退化和病原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在省政府及农业农村厅的高度重视下。2020年,我们启动了龙趸斑父本选育项目,研究成果显著,成功利用生物芯片技术挑选出携带优秀性状的亲本DNA。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将这些优秀性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以期提升珍珠斑的养殖存活率。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病毒病是石斑鱼养殖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请问目前是否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陈傅晓:我们石斑鱼体系在建立之初,就大力鼓励以问题为导向发展,以产业链促进创新链。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石斑鱼的病害防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选好苗、养好水、用好饲料等要素。你们是否发现,这正是我们教科书上讲述的内容,实际上这一切都回归到了理论起点。
面对病害的暴发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有些病原是难以完全根除的。比如金鲳鱼所患的小瓜虫病,它被视为金鲳鱼的“癌症”。由于养殖环境和条件所限,我们无法彻底消灭小瓜虫。石斑鱼养殖也正是如此。因此,我们的策略转变为寻求让宿主与病源和平共处的方法,将原本致命的病害转变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符书源在东星斑养殖车间开展技术服务指导
符书源:我认为还需要多头并进,一方面进行种质改良,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珍珠斑、螺、大黄鱼还是金鲳鱼等品种,随着养殖产量的逐渐增大,既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也加剧了环境压力。这种正反馈必然伴随着负反馈的出现。因此,加快产业升级以及环保督查不容忽视。
目前,在省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一些小而散的养殖区域已经进行了集中建设,如2022年万宁市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集中治理污水等措施,防止产业在壮大的同时出现病害增多、育种困难等问题。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石斑鱼新品种不断迭代,请问您怎么看?
符书源:我曾与一些研究专家共同探讨过品种迭代速度过快的问题,并认为这一现象并非完全是好事。迭代过快可能会导致一些优质品种被遗忘。以龙趸斑为例,其肉质鲜美、口感极佳,曾是日本相扑选手的首选食材,用于增强肌肉力量,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然而,如今龙趸斑却多被用作繁育珍珠斑的父本,其作为商品鱼的养殖量已大幅减少。由于珍珠斑的长速和抗逆性与其父本龙趸斑相似,因此当龙趸斑的性状退化时,珍珠斑也有可能加剧退化。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石斑鱼研究简介
我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展石斑鱼繁育、养殖等应用技术研究,先后开展了棕点石斑鱼(老虎斑)、鞍带石斑鱼(龙胆)、点带石斑鱼(青斑)、豹纹鳃棘鲈(东星斑)、驼背鲈(老鼠斑)、蓝身大石斑(金钱斑)、珍珠龙胆石斑鱼、杉虎斑等热带名贵石斑鱼品种的野生亲本驯养、亲本早繁、催熟催产、人工育苗、苗种中间培育、池塘无公害养殖、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病害防治等应用技术开发,取得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已在全省石斑鱼养殖地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
以我院研究石斑鱼应用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为基础组建的“热带设施渔业工程与技术团队”获评海南省首届双百人才创新团队,该团队核心成员大部分长期扎根在我省热带海水鱼类科研生产一线,从事石斑鱼繁殖生理、养殖技术和良种选育等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取得不同成果,具体如下:
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院在国内筛选开展了棕点石斑鱼鱼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研究,并建立该鱼的鱼种标出和养殖技术体系;
二、在国内首次开展鞍带石斑鱼繁育和工厂化养殖技术攻关,并建立了鞍带石斑鱼繁育和养殖技术体系,实现了南方地区首条可以进行工厂化规模化养殖的热带海水鱼类,《鞍带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模式与石斑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开发》被同行专家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琼科鉴字2010第25号),出版《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与养殖》专著1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一项《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与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三、从2007年开始,团队对我国的南海海域东星斑进行了系统的种质资源调查,在海南省进行广泛的亲本搜集和培育,并开展了东星斑人工繁育技术攻关,首次攻克豹纹鳃棘鲈的人工育苗技术,并进行了该鱼的规模化育苗示范和推广,该成果被同行专家评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琼科鉴字2011第34号),同时获得2011-2013年度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四、从2010年开始,团队开展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技术攻关、规模化养殖示范和推广,并编制了海南省地方标准DB46/T 424-2017《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1项,之后在海南率先突破了该鱼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构建了一种适合热带地区的东星斑工厂化养殖技术模式,实现东星斑商品鱼养殖单产达31.2kg/m3,比传统工厂化养殖模式提升了6.2kg/m3,养殖成活率达92.6%,实现了东星斑工厂化养殖提质增效目前豹纹鳃棘鲈已成为我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年产商品鱼10000吨以上,直接产值20亿元以上;
五、团队系统开展了热带地区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检测与防控技术研究,摸清了刺激隐核虫病、鱼蛭病在海南省东星斑养殖区的发病规律,为该鱼养殖产业化发展提供病害爆发预警及防治对策,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版了《豹纹鳃棘鲈人工繁育和养殖》专著1部。
六、2018年以后,建立了石斑鱼亲本温棚+工厂化循环水保温的早繁技术保种模式,实现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的豹纹鳃棘鲈人工繁殖,受精率达90%。
七、2019年,团队联合热海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于国内率先成功破译东星斑基因组。
八、2009至今,团队长期坚持开展鞍带石斑鱼和豹纹鳃棘鲈等石斑鱼良种选育研究,截至目前利用传统选育方法已选育到东星斑第三代。
九、2019年至今,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我省石斑鱼产业面临缺乏抗逆性状强(耐高温、耐低温、抗病)的养殖品种,优良性状新品种开发是东星斑等石斑鱼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之一,开展鞍带石斑鱼和东星斑生长、抗逆性状的基因组育种研究,结合传统选育和分子选育技术进行鞍带石斑鱼和东星斑良种选育。
十、2024年,建立了国内首批东星斑人工家系,人工家系的建立与运用,为东星斑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提供遗传背景清晰的遗传分析材料,实现鱼类目标性状的精细定位和精准遗传解析。
页:
[1]